首 页
医院概况
最新动态
科室导航
导医指南
患者服务
健康科普
医疗保障
科研教学
党群工作
临床科室
科室简介
科室特色
医师简介
科研教学
健康教育
中医养生理论防治骨质疏松
2015-02-12
骨质疏松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加的一种疾病,中医素有治未病的主张,所以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有许多随着年龄衰老而出现的病症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养生调理而得以预防。
传统中医并没有“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只是有相似记载。传统中医理论有“骨痿”“虚劳”“骨痹”只说,其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与骨质疏松相似。《内经》有“肾脂枯不长”为骨痹,“骨枯而髓减”为骨痿的论述,《素问•痿论》言“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耐髓减,发为骨痿”;即人体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逐渐衰微,精血枯竭,骨髓之化源不足,骨骼失养,则发为“骨痿”。中医养生理论以脏腑论证为切入点,着眼于肾脏,骨质疏松与肾虚相关,是与中医养生理论所说人体衰老相伴随的。《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即肾精逐渐衰微,精血枯竭,骨髓之化源不足,骨骼失养,则发为“骨痿”,即人体衰老与骨质疏松是相伴生的。
中医养生理论是延缓人体衰老、防治未病的理论,也是防治骨质疏松的理论。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抗衰老对防治骨质疏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养生理论主要精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阐述,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仅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主要含义就是要人们适应四时气候、调节精神情志、注意饮食起居、做到劳逸结合、提倡体育锻炼等多个方面。中医养生理论强调应该以维持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为基本要求,既强调“天人相应”的内外整体联系,又重视积精全神、强壮正气的决定性作用。这种防病抗衰的积极思想,为中医的预防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思想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即调节饮食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起居有常,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养生理论指导防治骨质疏松有以下几方面:
1、保肾精,护元气,抗衰老,防治骨质疏松
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本质。中医认为肾精是生命的根本,既可化生气血濡养脏腑形体,又可直接化生肾气主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保养肾精对预防衰老,防治骨质疏松具有重要作用。《医林改错》道:“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精之所生⋯⋯髓强则骨强”,说明骨、髓为肾之所主,故骨髓的盛衰与骨骼生长代谢有密切关系,肾中精气充盈方能充养骨髓,骨髓充盈则骨质坚硬。骨质疏松在人体的直接体现是体内钙质的流失。中医认为肾主骨,骨质的生长和牢固主要是受肾的控制,因此抗骨质疏松的核心在于补肾。即保养肾精,护元气,抗衰老,即可防治骨质疏松。
2、调脾胃,节饮食,防治骨质疏松
脾虚也是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因素。脾为百骸之母,主运化、升清,布散精微,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损,则化源不足,精微不能四布,势必精亏髓空而百骸痿废,致使骨质疏松的发生。
关注天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