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前注意要点
1. 功能练习中存在的膝前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
2.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视自身情况而定。肌力、肌肉容量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望认真练习。
3. 早期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每日只进行一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如屈曲角度长时间(>2 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及时咨询主治医生。
4. 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4~6次。如平时感到关节肿、发热明显,冰敷次数可适当增加。可在锻炼之后增加1次。
5. 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咨询主治医生。
康复计划:
一、早期:
水肿炎性反应期(0~2周)
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负重;早期活动度练习,以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
㈠手术当天: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即大腿前侧肌肉绷劲及放松。
㈡术后1天:术后24小时可扶双拐患肢不着地行走(仅限去洗手间!)
1. 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尽可能多做。(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2.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
3. 正确体位摆放:患腿抬高放于枕头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不得用枕头将腿垫成微弯位置。如疼痛不可忍受,则在医生指导下摆放于舒适体位。
4. 开始尝试直抬腿:完全伸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30cm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
㈢术后2天:拔除引流管,拆除棉花腿。
1. 继续直抬腿练习,10次/组,2~3组/日。
2. 踝泵练习。
㈣术后3天:
1. 继续以上练习,直抬腿练习,10次/组,(3-10组)/日。
2. 可扶拐不负重下地行走,但手术肢体不能承重,行走不可过多,走多易形成关节积液;
㈤术后4天:
1. 继续以上练习。
2. 伸展练习:去除支具,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腘窝处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直。(非常重要,防止跛行)3次/天。
㈥术后5-7天:
1. 继续加强以上抬腿肌力练习。
㈦术后1~2周:
1. 继续加强以上抬腿肌力练习。
2. 膝关节伸直受限患者,需每日持续按压膝关节“玻璃盖”上方大腿处两次(使膝关节伸直);(每日两次按压,每次持续5分钟)
二、初期:
保护性康复训练期(3~8周)
目的:加强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
㈠术后3-5周:主动屈曲练习达30°~90°,循序渐进。
㈡术后6~8周:此期为重建韧带较为薄弱时期,以保护性康复训练为主,屈曲范围维持在120°以内。
三、中期:
强化肌力训练期(9周~12周)
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至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能力。
㈠术后9~11周: 主、被动屈膝达120°~135°。
㈡术后12~14周:
1. 被动屈曲角度逐渐至与健侧相同。
2. 强化肌力,但不加大负荷,只增加练习的角度、次数及时间。
㈢术后15周~3个月:
1. 主动屈伸膝角度基本与健侧相同,且无明显疼痛。
2. 强化肌力。
四、后期
(术后3个月、6个月时,建议门诊随诊复查)
逐渐恢复日常活动期(3个月~6个月)(可去除支具)
目的: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后期提高最大力量,建议游泳锻炼(早期禁止蛙泳)。
五、恢复运动期:
(7个月~ 1年)
目的:强化肌力,恢复一般运动水平,如:游泳、骑自行车。
六、全面恢复期:
(1年门诊随诊复查)
目的:全面恢复运动。强化肌力、关节稳定性。(需求根据个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