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人可能需要止痛、急救和营养维持,故医生必须掌握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特殊技术(有的可由麻醉医生进行),对有的特殊技术,护士必须能操作,对有的,也必须熟悉其用途。
(一)建立各种静脉管道的技术
ICU病人常需要建立几条静脉通道,包括:
1、 周围静脉通道。可作为输液、输血及给药之用。
2、 中心静脉通道。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及进行静脉营养。一般静脉管应插到右房与上下腔静脉联接处或至右房内。
3.Swan-Ganz导管插入技术。用以监测右房、右室、肺动脉压力及肺动脉楔压。
(二)掌握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在各种ICU中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测压、输液、肠道外营养、甚或血液透析,极为常见。
所引起的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的发生率,亦因插入的部位而各异。据I.B.Gosbell的统计:用颈静脉者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7.3%,全身为2.8%;用锁骨下静脉者分别为13%和8.3%;用肘前静脉者分别为17%和4.5%。由此可知掌握如何预防与处理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方法的重要性。
(三)建立动脉测压管道
所选用的动脉有桡动脉或足背动脉。常用方法为经皮穿刺插入导管法。如不成功,可改用切开插入法。在选用桡动脉时,必须事先测试尺桡动脉间的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即所谓的Allen试验。其方法是以双手分别压迫尺、桡动脉,并使受试者紧握其拳或高举该手以空其中血液,而后去除尺动脉压迫并观察,如手掌发红,说明有足够来自尺动脉的手掌弓侧枝循环供应,即使桡动脉阻塞亦不至于引起手掌缺血。如不发红,则不应采用该侧桡动脉。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四)止痛技术
胸部外伤及胸腹部手术后的病人常常要止痛。用药物止痛者常可影响咳嗽反射或引起意识障碍,不利于病情的观察,故必须选用神经阻滞的方法,以达到止痛的目的。
1.硬脊膜外阻滞:多用于腹部手术后。
2.肋间神经阻滞:多用于胸部外伤或术后。
3.局部阻滞:多用于四肢。
(五)机械通气的应用
在高度技术分工的ICU,机械通气由专门技术人员掌握。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医护人员应具备有关机械通气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技能,如各种类型机械通气机及其工作模式的基本原理,各种参数选用范围和调整的意义,开机和停机的操作技术以及出现重大故障排除的紧急措施。
(六)急救或抢救技术
从窒息的急救到心肺脑复苏的操作均应掌握以下技术:
1.窒息的抢救 在痰潴留性或吸入性窒息时,均应及时进行气管内插管,以吸除下呼吸道内的吸入物或积聚的痰液。
2.恶性心律失常的转复技术 术后病人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用药物不能控制者,应迅速用电击法进行转复,以防止心室颤动的发生。
3.心搏骤停的心肺脑复苏技术 即能有效地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术或胸内心脏挤压术,以及有关的后续治疗。
(七)急诊心脏起搏器的安置
在有双束枝传导阻滞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持续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要安置起搏器以起搏控制心率,使之最佳化或超频夺获以控制心律者,监护室的医生应能及时安放心内膜或心外膜起搏电极,并能调整起搏器的各种参数以适应病情的需要。
(八)辅助循环技术的及时应用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提高和手术适应证的不断扩大,很多病变复杂、心功能差、心脏扩大肥厚及心脏指数低,以及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病人亦能得到治疗。因而,术后低心排出量的发生率增高。故在国外术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1ABP)相当普及,反搏机几乎成为监护室内必备的设备之一,有的医院每个心脏术后ICU床位备有一台。在用IABP后效果不佳时,则须施行左心室辅助循环。故这些有关技术应由专门医生掌握,而机器的运转则应由专门技术员负责。但护士亦应晓其原理,知其更常运转和发生故障的征象。近十几年来,由于可携式人工心肺装置的制成,在ICU已应用它抢救垂危病人并获得成功。
(九)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呼吸
近几年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功能衰竭,特别是在新生儿或婴幼儿,采用体外膜肺进行血液气体交换,而后再泵入体内的技术,这种技术也主要是由医生及技术员掌握管理。